小年,我国传统节日,又称“交年”,又被称为“灶神节”、“祭灶节”。因小年的重要主题活动——祭灶是在夜里开展,所以也称“小年夜”、“小年晚”。小年被称作“忙年”的开始。因为风俗人情不一样,被称作“小年”的日子也不尽相同,大部分地域以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为“小年”。
历史背景
农历十二月二十三和二十四,是中国的民间传统的祭灶日,又被称为“小年” [7] 。民俗祭灶,来源于古代人拜火风俗习惯。如《释名》上说:“灶。造也,创食材也。”灶神的职责便是掌管锅灶,管理方法饮食搭配,之后扩张为调查世间善与恶,以降祸福。灶神信仰是民俗老百姓对“衣禄多”梦想追求的体现。据在我国魏晋知名人士周处所作的地区风物志《风土记》记述:“腊月二十四日夜,祀灶,谓灶神翌日老天爷,白一岁事,故先一日祀之。”宋朝范成大所作的《祭灶诗》:“古传腊月二十四,灶君望天欲言事…送君醉饱登天门市,杓长杓短勿复云,乞取利市回归分。”
日期差别
因为风俗人情不一样,小年具体的日期也不尽相同。一般认为,华北地区多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,南方地区则错后一天,在腊月二十四迈入“小年”。 [10] 也是有专家学者根据查看《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》等历史资料,发觉中国北方二十四和二十三日祭灶过小年的比率旗鼓相当,对于我国南方,大部分方志中记载的祭灶时间“二十三或二十四”字眼。
民间习俗
祭灶
祭灶,是小年这一天极为重要的主题活动。灶神的职责是掌管锅灶,管理方法饮食搭配。祭灶在我国民间有数千年历史时间了,灶神信念是中国老百姓对“衣禄多”梦想追求的体现。故时,类似家家户户厨房都设有“灶王爷”牌位。人们称这尊神为“司命观音菩萨”或“灶君司命”,负责各家的锅灶,被作为一家的守护神而受到钦佩。灶王龛大多数建在灶房的北边或东边,正中间供上灶王爷的佛像。并没有灶王龛的人家,也是有将佛像立即贴在墙上。
祭灶日期,因为不同时期、不一样地域的风俗人情不一样,其日期也不尽相同。有现有文本记载的,在南北朝时,一些地方祭灶日要在腊月八日,与腊八节重叠,如《荆楚岁时记》里记述道:“其日,并且以豚酒祭灶神”。
扫尘土
小年这一天,或是扫尘的日子。年末扫尘的习俗在宋朝已经形成,那时候在除夕夜,明清时期一般集中在送灶神以后,民间说灶神老天爷,家里清理毫无顾忌。自然民俗也有在送灶前清理的,他们有着另外一种表述,说灶神画尘记善与恶的事,提前准备以此为依据汇报狂战,为了能抹去灶神的记录,于是在送灶前,大家将粉尘掸去。 [13]
这一风俗习惯也广为流传到当代。人们把从小年开始到除夕夜这一段时间称为“喜迎春日”,又叫“扫尘日”。“扫尘”便是年尾清扫,每家每户这一天都需要清扫自然环境,清除各种各样器材,拆卸被子窗帘布,洒扫六闾院落,掸拂灰尘蜘蛛网,疏通灌渠暗沟。四处弥漫着高高兴兴搞卫生,干净整洁迎新春的气氛。扫尘目的是辞旧迎新,拔掉不祥之兆。过去了小年,离春节仅剩六、七天了,过春节的准备工作显得更加热情了。
吃灶糖
小年这一天,也有吃灶糖的习俗,若有民谣歌曲说“二十三,糖瓜粘”。
灶糖最初为祭灶、辞灶后的贡品,具体原材料是麦牙糖,还有一种是江米研磨成粉加麦芽糖所制。因灶糖多制成环形,似瓜,空心,所以也称“糖瓜”。灶糖的黏性非常大,通道粘牙,故又称“胶牙糖”。北京市别名“关东糖”,由于按关东传统式制作方法制成。上海市、江苏省的灶糖呈元宝形,又称“糖元宝”(扬州人仍在灶糖上插一条绿茵茵的喜花,称为“元宝灶饭花”),或称“廿四糖”。山西地区则通称“麻糖”。除此之外,也有制成荸芹、胡芦、雏鸡、小鸭子等各种形状的灶糖。
- END -